常見傳染病潛伏期、患者隔離治療期及接觸者觀察處理期一覽表
來自醫學百科
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傳染病 >> 常見傳染病潛伏期、患者隔離治療期及接觸者觀察處理期一覽表 |
病名 | 潛伏期 | 患者的隔離治療期 | 接觸者觀察及處理期 | ||
常見 | 最短 | 最長 | |||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 2~10 | 14 | 隔離期3~4周(待定) | 接觸者隔離3周、流行期間來自疫區人員醫學觀察2周。 | |
脊髓灰質炎 | 5~14 | 3 | 35 | 自發病之日起隔離40天。第1周未呼吸道及消化道隔離,第2周以后為消化道隔離。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0天。觀察期可用活疫苗進行快速免疫。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2 | 數小時 | 7 | 密接接觸者醫學觀察10天。 | |
甲型病毒性肝炎 | 30 | 14 | 45 | 自發病之日起3周。 | 密切接觸者檢疫45天。 |
乙型病毒性肝炎 | 60~90 | 45 | 160 | 急性期隔離至HBSAG陰性?;謴推诓晦D陰者按HBSAG攜帶者處理。 | 急性肝炎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45天并進行乙肝疫苗注射,幼托機構發現病人后的觀察期間,不辦理入托、轉托手續。 |
麻疹 | 8~12 | 6 | 21 | 隔離期自發病之日起至退疹時或出疹后5天。 | 密切接觸者未進行疫苗接種的兒童醫學觀察21天。曾接受被動免疫者醫學觀察28天。 |
狂犬病 | 4~8周 | 10月 | 10年 | 病程中隔離治療。 | 被咬傷者應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間應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疫苗。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10~14 | 4 | 21 | 隔離至體溫正常。 | 接觸者不檢疫。 |
細菌性痢疾 | 1~3 | 數小時 | 7 | 急性期癥狀消失,糞檢陰性后,連續2次糞培養陰性可解除隔離。 | 醫學觀察7天。 |
阿米巴性痢疾 | 7~14 | 4 | 1年 | 癥狀消失后連續3次糞檢未找到滋養體或包囊,可解除隔離。 | 接觸者不隔離,但從事飲食行業者發現本病時,其他人員做糞檢,發現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者應調離飲食工作。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2~3 | 1 | 7 | 癥狀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發病后1周。 | 醫學觀察7天,密切接觸者的兒童可服頭孢類或青霉素類預防。 |
百日咳 | 7~10 | 2 | 20 | 痙咳發生后30天或發病后40天解除隔離。 | 醫學觀察21天,觀察期幼兒可用紅霉素等預防。 |
白喉 | 2~4 | 1 | 7 | 隔離至癥狀完全消失后2次鼻咽分泌物培養陰性。 | 醫學觀察7天。 |
猩紅熱 | 2~3 | 1 | 7 | 發病后6天。 | 接觸兒童作咽拭培養,可疑者隔離治療。 |
流行性感冒 | 1~3 | 數小時 | 4 | 熱退后2日解除隔離。 | 大流行時集體單位應進行醫學觀察,出現發熱癥狀時應早期隔離。 |
流行性腮腺炎 | 14~21 | 8 | 30 | 隔離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約10天左右。 | 成人一般不檢疫,但幼兒園及部隊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3周。 |
風疹 | 18 | 14 | 21 | 出疹后5日解除隔離。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1天。 |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 8~48H | 隔離至癥狀消失。 | 接觸者不檢疫。 | ||
人-豬鏈球菌感染 | 1 | 1小時 | 2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天。 | |
水痘 | 14~16 | 10 | 24 | 隔離至水痘皰疹完全結痂為止,但不少于發病后1周。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3周。 |
手足口病 | 3~6 | 隔離至熱度、紅疹消退及水泡結痂,但不少于發病后10天。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1周 |
幾種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隔離期與接觸者觀察期
病名 | 潛伏期 | 隔離期 | 接觸者觀察期 | ||
常見 | 最短-最長 | ||||
病毒性肝炎 | 甲型 | 30日 | 15-45日 | 自發病日起隔離3周 | 密切接觸者檢疫45日,每周檢查一次ALT,以便早期發現 |
乙型 | 60-90日 | 45-160日 | 急性期應隔離至HBsAg陰轉,恢復期仍不陰轉者,按HBsAg攜帶者處理,慢性肝炎病人應調離接觸食品、自來水或幼托工作。HBsAg攜帶者可作HBeAg、抗—HBcIgM及HBV—DNA檢查,以確定是否有HBV復制,如屬陽性應按慢性肝炎處理,不能獻血。 | 急性肝炎的密切接觸者應醫學觀察45日。幼托機構發現病人后觀察期間,不辦理入托、轉托手續。疑診肝炎的幼托和飲食業人員應暫停原工作。 | |
丙型肝炎 | 50日 | 15-160日 | 急性期隔離至病情穩定 | 同乙型肝炎 | |
丁型 | 同乙型 | ||||
戊型 | 40日 | 10-60日 | 自發病日起隔離3周 | 同甲型肝炎 | |
流行性乙型腦炎 | 10-14日 | 4-21日 | 隔離至體溫正常為止 | 接觸者不檢疫 | |
脊髓灰質炎 | 7-14日 | 3-35日 | 隔離40日,第一周為呼吸道及消化道隔離,第二周以后為消化道隔離。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20日,觀察期間可應用活疫苗進行快速免疫。 | |
狂犬病 | 20-90日 | 10日-1年以上 | 病程中隔離治療 | 接觸病人者不檢疫,被狂犬或狼咬傷者應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間應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病疫苗 | |
流行性感冒 | 1-3日 | 數小時-4日 | 退熱后2日 | 大流行時,集體單位進行檢疫,出現發熱等癥狀者,應早期隔離 | |
麻疹 | 8-12日 | 6-21日 | 發病之日起至出疹后5日 | 密切接觸的兒童應檢疫21日,如接受過被動免疫者應檢疫28日 | |
水痘 | 14-16日 | 10-21日 | 隔離至脫痂為止,但不得少于發病后2周 | 醫學觀察21日 | |
流行性腮腺炎 | 14-21日 | 8-30日 | 從發病日起至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約3周) | 成人一般不檢疫,但幼兒園、托兒所及部隊密切接觸者應檢疫3周。 | |
流行性出血熱 | 14日 | 7-46日 | 隔離至發熱退 | 不檢疫 | |
登革熱 | 6日 | 5-8日 | 起病后7日 | 不檢疫 |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10日 | 5-15日 | 隔離至癥狀消失 | 一般不檢疫 | |
艾滋病 | 15-16日 | 9-660日 | 病人及病毒感染者均應隔離至病愈,其分泌物應嚴密消毒,不能獻血、性接觸和接吻。 | 接觸者應醫學觀察22個月。 | |
黃熱病 | 3-6日 | 3-13日 | 發病之日起一周 | 醫學觀察2周 | |
流行性斑疹傷寒 | 10-12日 | 5-23日 | 徹底滅虱后,隔離至體溫正常后12日 | 密切接觸者應進行滅虱,并檢疫觀察15日 | |
恙蟲病 | 10-12日 | 4-21日 | 不隔離 | 不檢疫 | |
傷寒、副傷寒甲、乙 | 傷寒:10-14日 | 7-23日 | 體溫正常后15日解除隔離,或癥狀消失后第5日起間歇送糞培養2次,陰性后解除隔離 | 傷寒醫學觀察23日,副傷寒為15日,從事飲食業人員觀察期間應送糞便培養1次,陰性者方可工作 | |
副傷寒:8-10日 | 2-15日 | ||||
細菌性痢疾 | 1-3日 | 數小時-7日 | 臨床癥狀消失后1周或2次糞培養陰性解除隔離 | 醫學觀察7日,飲食業人員觀察期間應送糞便培養1次,陰性者方可工作。 | |
霍亂 | 1-3日 | 數小時-7日 | 腹瀉停止后6日,隔日大便培養連續3次陰性,解除隔離 | 密切接觸者或疑似患者應留驗5日,并連續送糞便培養3次,若陰性可以解除隔離觀察。 | |
布氏桿菌病 | 14日 | 7日-1年以上 | 臨床癥狀消失后解除隔離 | 不檢疫 | |
鼠疫 | 腺鼠疫:2-5日 | 1-8日 | 腺鼠疫隔離至淋巴腫完全痊愈肺鼠疫在臨床癥狀消失后,痰連續培養6次陰性才能解除隔離。 | 檢疫9日 | |
肺鼠疫:1-3日 | 數小時-3日 | ||||
炭疽 | 1-5小時 | 12小時-12日 | 皮膚炭疽隔離至創口痊愈,痂皮脫落為止。其他類型患者在癥狀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連續培養2次陰性后取消隔離。 | 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8日 | |
白喉 | 2-4日 | 1-7日 | 癥狀消失后,連續2次鼻咽分泌物培養陰性。 | 醫學觀察7日 | |
百日咳 | 7-10日 | 2-30日 | 發病后40日或出現痙咳后30日 | 醫學觀察21日 | |
猩紅熱 | 2-3日 | 1-7日 | 癥狀消失后咽拭培養3次陰性,可以解除隔離。一般不少于病后1周 | 醫學觀察7日 |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3-4日 | 數小時-10日 | 癥狀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病后7日 | 醫學觀察7日 | |
鉤端螺旋體病 | 10日 | 2-8日 | 隔離至癥狀消失 | 不檢疫 | |
回歸熱(虱傳) | 7-8日 | 2-14日 | 徹底滅虱后或體溫正常后15日解除隔離。 | 不檢疫,徹底滅虱后接受醫學觀察14日 |
校園常見傳染病的潛伏期、隔離期和接觸者觀察期
病名 | 典型臨床癥狀 | 潛伏期(天) | 患者隔離日期 | 接觸者檢疫日 | ||
常見 | 最短 | 最長 | ||||
水痘 | 發熱1~2天出現紅色丘疹,數小時變為圓形的呈“露珠”狀皰疹,軀干、腰、頭皮多見、四肢稀少、易破、發癢。 | 14~16 | 11 | 24 | 皮疹全部干燥結痂 | 21天 |
流行性腮腺炎 |
腮腺腫大(一側或雙側),疼痛,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 ,頰粘膜腮腺管口紅腫。 |
16~18 | 8 | 30 | 腮腫消失為止 | 21天 |
口痛,口腔可見小泡疹或潰瘍,舌、頰粘膜、硬腭等處多見,手、足掌背可見數個斑丘癥,后轉為皰疹,比水痘疹小,不留痂。 | 3~7 | 2 | 7 | 隔離患兒2周至癥狀消失 | 7天 | |
流行性感冒 | 寒顫、高熱、頭痛、咽痛、畏寒、乏力、全身酸痛等癥狀;體溫可達39~40℃,一般持續2~3天后漸退。 | 1~2 | 數小時 | 4 | 退燒后24小時 | 最后一個病人發病后3天 |
麻疹 | 前驅期:中度以上發熱,咳嗽,鼻涕,眼結膜充血,口腔黏膜癥。出疹期:發熱后4~5天開始出疹,自耳后,發際向面、頰、軀干及四肢蔓延。皮疹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 | 10~14 | 6 | 18 | 無合并癥者疹后5天 | 21天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 起病急、高熱、頭痛、嘔吐、精神委靡,四肢和軀干可出現瘀點、瘀斑,有神志障礙、抽搐以及腦膜刺激癥狀。 | 2~3 | 1 | 7 | 臨床癥狀消失后3天,但從發病日計算不得少于7天 | 7天 |
風疹 | 初起類似感冒,體溫在38℃左右,發燒1~2天后皮膚出現淺紅色斑丘疹,有的融合成片,疹退無色素沉著。除手掌、足跖外,皮疹遍布全身,3~5天內疹退,耳后、頸部、枕后淋巴結腫大。 | 18 | 14 | 21 | 隔離患兒至出疹后5天 | 不檢疫 |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 接觸傳染后2~48小時內雙眼同時或先后發病。自覺眼不適感,1~2小時即開始眼紅,很快加重。明顯眼刺激癥狀,刺痛、砂礫樣異物感、燒灼感、畏光、流淚。眼瞼水腫,瞼、球結膜充血。眼分泌物初為水樣、漿液性,重者帶淡紅血色,繼而為粘液性。瞼結膜、穹隆部有時見濾泡,偶有偽膜形成。耳前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 1~2 | 數小時 | 3 | 隔離治療 | 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 |
參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