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腹瀉(diarrhea, 俗稱拉肚子,中醫稱之為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疾病癥狀。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腹瀉可直接引起脫水、營養不良等,具體表現為皮膚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膚皺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五歲以下的兒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瀉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萬孩子死于腹瀉。
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根據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失衡的原因不同, 腹瀉可分為以下幾類:
中醫“泄瀉”
泄瀉,病名。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一般無膿血和里急后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或瀉。大便質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為瀉?!?a href="/%E5%A5%87%E6%95%88%E8%89%AF%E6%96%B9" title="奇效良方">奇效良方.泄瀉門》:“泄者,泄露之義,時時溏泄,或作勞愈;瀉者,一時水去如注泄?!庇?a href="/%E5%A4%96%E6%84%9F" title="外感">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所致。根據病因、癥候的不同,分為風泄、寒泄、暑泄、濕泄、熱泄、傷食泄、溢飲滑泄、酒泄、七情瀉、積瘀泄、虛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腸泄、大腸泄等,詳見各條?! ?
病因
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指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 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癥性水瀉。
- 腸道感染
- 藥物引起的腹瀉:瀉藥、高滲性藥、擬膽堿能藥、抗菌藥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藥,在服藥期內不致腹瀉。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腹瀉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
-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③腸結核;④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 腸道非感染性炎癥 ①炎癥性腸?。?a href="/%E5%85%8B%E9%9A%86%E7%97%85" class="mw-redirect" title="克隆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癥性腸炎。
- 腫瘤 ①大腸癌;②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 小腸吸收不良
- 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后,迷走神經切斷后、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 藥源性腹瀉 ①瀉藥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壓藥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藥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診斷
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癥狀。腹瀉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帶血、貧血、消瘦等則需警惕腸癌;伴腹脹、食欲差等常需警惕肝癌;伴水樣便則需警惕霍亂弧菌感染。
腹瀉一癥,若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等方面表現,可以有助于進一步推測腹瀉的病因。
從年齡來分析:兒童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雙糖酯酶缺乏癥、先天性氯瀉、腸系膜淋巴結核和胰腺纖維囊性變;青壯年腹瀉多為功能性腹瀉與潰瘍性腸結核;中年或老年腹瀉常為結腸癌。
從性別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引起的功能性腹瀉多見于女性,而結腸憩室與結腸癌多見于男性。
從籍貫和職業分析:居住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民與漁民,頻繁與疫水接觸,腹瀉時應考慮有血吸蟲感染的可能。
從起病與病程分析:起病急、病程短而腹瀉次數頻繁者,應考慮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如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菌感染、細菌性痢疾、副溶血弧菌感染、葡萄球菌腸毒素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腸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及藥物作用和化學中毒等。若病史超過2年者,則結腸癌引起的可能性就較??;若病史達數年至數十年之久,常見于功能性腹瀉、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病;若腹瀉呈間歇性發作,常見于功能性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及結腸憩室炎等。
從胃腸道癥狀分析:從病人所呈現的胃腸癥狀,尤其是腹瀉情況,可以推測病變部位在小腸或結腸。如病人便意頻繁,有里急后重感,每次排便量少,有時甚至只排出一些氣體或少量粘液而無糞質,糞便色較深,稀爛,粘凍樣,含或不含肉眼可見的血液,臭氣不重,伴下腹或左下腹持續性疼痛,腹痛于便后可稍緩解,這種腹瀉病變位于直腸和(或)乙狀結腸。
若腹瀉時無里急后重癥狀,糞便色淡、量多、水樣、多泡沫或油膩狀、惡臭,無肉眼可見的血和膿,但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伴臍周圍或局限于右下腹部間歇性絞痛,腸鳴音亢進,這種腹瀉病變位于小腸。
若24小時排便次數在10次以上,甚至達數十次的急性腹瀉,常見于急性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瀉,如霍亂和滲出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而每天排便幾次的慢性腹瀉可見于許多疾病,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腸病、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癌與結腸癌以及腸道激惹綜合征等。
若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見于潰瘍性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憩室炎、便秘而有服瀉藥的習慣者和腸道激惹綜合征,后者在便秘時,大便如“牛糞”樣,帶粘液而無膿血。
若腹瀉與進餐有關,禁食后可止瀉,這種腹瀉常見于腸內容物滲透壓升高、粘膜通透性異常和腸蠕動加速。
若在清晨或餐后發生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若夜間腹瀉,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常提示由器質性疾病引起。
從全身癥狀分析:若腹瀉伴有發熱者,應首先考慮引起腸道感染的各種原因,也應除外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晚期腸道癌腫。若患者顯著消瘦或營養不良,常見于小腸性腹瀉,如胰原性腹瀉、胃腸道有短路形成或其他吸收缺陷病變等,而少見于結腸性腹瀉,但結腸癌可出現惡病質,應屬例外。若腹瀉伴有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且癥狀常隨情緒轉移而可用暗示暫時緩解,這種腹瀉常見于腸道激惹綜合征。
從腹部體征分析:慢性腹瀉病人,如腹部可觸及包塊,常提示腫瘤或炎癥性疾病。若包塊位于左下腹,應懷疑左半結腸癌、乙狀結腸憩室炎或癌腫造成腸腔狹窄引起的糞塊壅積。若包塊位于右下腹,應懷疑右半結腸癌、阿米巴或血吸蟲病性肉芽腫、腸結核、克隆病與檢查
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癥治療后癥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松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藥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癥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分。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選擇藥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藥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
常見的治療一種是口服補水鹽治療,再一種是鋅片治療。
實驗室檢查
影像診斷
治療措施
病因治療
對癥治療
癥狀查詢專題
點擊部位名稱可查詢更多相關疾病
|
按癥狀名稱開頭字母查詢癥狀: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參看
- 治療腹痛和腹瀉的藥品列表
- 《物理診斷學》- 腹瀉
- 《中醫內科學》- 泄瀉
- 《氣功外氣療法》- 泄瀉
- 《洪澇災害、泥石流災害多發疾病中醫藥防治技術》- 腹瀉
- 《中醫兒科學》- 泄瀉
- 《小兒常見病單驗方》- 泄瀉
- 《老年百病防治》- 腹瀉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腹瀉
![]() | 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丙類法定傳染病。 |
|